噢, 命運女神!命運之輪的魅力

中世紀浪蕩不羈的一面:「戈利亞德」詩歌

"O Fortuna" 是音樂家奧爾夫創作的 《布蘭詩集》清唱套曲中有名的序曲。儘管你不是古典音樂愛好者,在滑手機的時候,都可能在社交平台上看過 「惡搞」其拉丁原文歌詞的短片。那些影片無聊卻引人發笑、帶給觀眾歡樂。但你可曾想過 "O Fortuna" 的根本源自一段黑暗歷史,詩詞傳遞的訊息要比那些「惡搞」的歌詞要來得灰暗、哀怨?

圖片來源: Theater Erfurt

「中世紀」一詞從十九世紀開始,人們就用它來命名從五世紀到十五世紀這一千年的歷史。“Medieval”(中譯「中世紀」)的拉丁字源有「中間」和「年代」的意思,意指羅馬帝國沒落後至文藝復興之間的時間。相對「文藝復興」有復興古希臘和古羅馬文明的意思,「中世紀」代表的是一段限制自由、抑壓人性的時代,所以又被稱為「黑暗時期」。歐洲的封建制度就是在這一千年間誕生、蓬勃發展、衰落。

「長子繼承制」是歐洲封建社會中其中一項最具代表性的制度。那時的法律規定,家中最年長的兒子擁有繼承家族財產、社會地位、生意的權利。而弟弟們就只能為前途另覓出路:他們不是被送到軍隊裏當騎士,光耀門楣,就是被送到大學或修道院去當修士,服務教廷——在中世紀,教廷是政法、權力和財富的集中地。

隨着大學體制在十二、十三世紀發展日漸成熟,愈來愈多青年被送到大學去學習。因此,社會上的學者和修士變得供過於求。教會、大學、修道院的空缺慢慢被填滿,來自富裕家庭的小兒子們原本的學術或宗教前途被堵上。畢業就等於失業的情況在幾百年前已出現過。可能是失望,也可能是沮喪或憤怒使然,這群原本年輕有為的學生、學者和修士變得叛逆起來。儘管日常包圍他們的是濃濃的宗教氛圍,這群青年選擇了放任浪蕩的生活態度,終日沉醉於享樂、美酒、情慾、賭博之中,並透過創作和唱詠詩歌來對抗教廷、抒發他們對不公平命運的哀愁。這幫離經叛道之徒在歷史上被稱為「戈利亞德」(Goliards)。

「功能決定形態」是十九世紀後期到二十世紀初期現代主義的核心理論,備受當時的設計師和建築師追捧。這理論主張一件物件的功能主宰它的外觀設計。我們在其他的藝術範疇中也能找到相似的理論。譬如在音樂和文學的領域中,政治和社會等因素往往為它們塑造出各種風格。 

古希臘人提倡美學和仁愛精神,他們相信音樂能構建一個人的倫理道德觀。帕拉圖是一個偉大的希臘哲學家,他甚至認為音樂並不是為享樂而存在,而是教育的工具。因此,樂曲應避免放縱的旋律,亦應遵從政權者訂立的規則而創作,從而讓音樂保持高尚、壯嚴、純潔。

古羅馬人則剛好相反,他們信奉權力和武力,而音樂則是純粹用來娛樂的玩兒。因此在古羅馬時期,大批有天份的奴隸被訓練成樂師,當鬥獸場和露天劇院有決鬥或文化節目上演時,他們就能組成規模龐大的樂隊,為表演演奏和助威。因此,古羅馬的音樂旋律比古希臘的更複雜、更誇張。

「戈利亞德」是中世紀盛期和十三世紀各社會因素的副產物。生活在極度階級化的社會裏,未來暗淡不明,這群沒有前途出路的年輕男子,在沒有選擇下成為了被藐視的詩人和樂手。他們遊歷中歐各地,以酒和女人為題材創作演奏來維持生計。戈利亞德式詩歌是十三世紀中歐的一面鏡子,它反映了當時人們不能掌握自身命運的殘酷現實。戈利亞德式詩詞一般被形容為情慾氾濫、充滿譏諷、荒謬粗俗,是與當時虔誠生活背道而馳的「世俗樂趣」。

大部分戈利亞德式詩歌都是以佚名手稿的形式流傳下來,如收藏於大英圖書館的《阿倫德爾 384》,還有牛津博德利圖書館的《羅林森 G109》和《劍橋歌曲集》。一些歷史學家更稱這些佚名的戈利亞德式詩歌為「無名鬼魂的國度」1。經歷漫長歲月和無數不知名作者之手,除了其包涵的智慧、精煉的文筆、流暢的韻律和節奏,在戈利亞德式詩歌中根本找不到一絲統一的風格或特徵。亦可能因為這樣,人們才為對這充滿叛逆思想的藝術如此著迷。

圖為十八世紀重新修編裝訂的《布蘭詩集》的首頁,但這並不是在十三世紀時的手稿首頁。現代學者們相信右上插圖中央描繪的並不是命運女神而是一個聖羅馬皇帝。手稿現時收藏於德國巴伐利亞邦立圖書館。 (圖片來源: Crónicas de San Borondón)

戈利亞德式詩歌有很多出色的作品,而《布蘭詩集》就是其中最華美、最有名的代表之一。文章一開始談及的 "O Fortuna" 就是來自這詩集。《布蘭詩集》(原文 :Carmina Burana)於 1803 年,在德國的貝內迪克特博依恩修道院被重新發現,其拉丁名稱就是「貝內迪克特博依恩的歌集」的意思。詩集由拉丁文、德文和古法語編集而成,內含一千多首戈利亞德式詩歌和富戲劇性的文章。手稿中還有多幅精緻的插圖。這件藝術瑰寶現收藏於德國的巴伐利亞邦立圖書館內,並於 1930 年代中期啟發作曲家奧爾夫創作出曆久不衰的經典名作 "O Fortuna"

德國作曲家奧爾夫從《布蘭詩集》手稿中選取了二十四首詩歌,把它們編排成五個章節:春天、草地上、酒館、愛之宮殿、白花和海倫,組成了完整的《布蘭詩集》清唱套曲,而 "O Fortuna" 就是套曲的序曲和終曲。奧爾夫曾回憶道:「那些圖畫和文字牢牢的抓住了我……隨着閱讀插畫和文字,一套新作品,一場混合獨唱、合唱與舞蹈的表演在我腦海中湧現。」就在奧爾夫看到《布蘭詩集》手稿的當天,他就譜出了 "O Fortuna" 合唱部分的第一段樂曲。

隨著深沉急速的節奏伴着氣勢逼人的旋律,合唱團高唱:「O Fortuna!」;把拉丁歌詞翻譯過來,就是「噢,命運女神!」或「噢,命運啊!」的意思。這就是奧爾夫清唱套曲之序曲 "O Fortuna" 的合唱部分和歌頌致命的命運女神的開場方式。(按此欣賞 Tonhalle-Orchester 演奏的版本;按此 觀看英文翻譯歌詞。 )

「命運之輪」是歐洲歷代藝術家偏愛的主題,從繪畫和文學到音樂,眾多作品都是描述這源自古羅馬的傳說。命運女神是掌管幸運、不幸和財富的神祗,祂有能力為人帶來幸福,也可以隨時摧毀人的一生。拉丁文 Rota Fortunae 就是「命運之輪」的意思,是命運女神在中世紀時期洐生出來的一個概念:人生就像在坐命運之輪一樣,在頂端的是幸福和歡愉,而輪底待着痛苦和悲劇。命運之輪的轉動就像月亮的陰晴圓缺,這亦是 "O Fortuna" 歌詞中的核心內容——幸運和不幸就像拍打岸邊的海浪潮水,進而又退;勝利和災難就像古老傳說中命運之輪所描述的那樣,輪流發生,讓人措手不及:


「O Fortune,
你就像月亮般,
變幻無常,
圓圓缺缺;
討厭的人生,
時而壓逼,
時而安撫,
總是隨心所欲;
貧窮與權力,
猶如冰塊般融化;
厄運,是頭怪物
……

命運女神,掌管幸運、不幸和財富的神祗。祂一手執聚寶角,象徵豐饒的收穫;另一手執船舵,暗示祂能隨時能扭轉人類的命運。(圖片來源: Wikipedia)

奧爾夫的《布蘭詩集》於 1937 年在法蘭克福首演,並獲得重大成功。首演正值德國納粹黨當道的二戰前,是個人民受盡苦頭,命運不由人的年代,猶如重現數百年前的「黑暗時期」。奧爾夫為古老的戈利亞德式詩歌配上華麗又具戲劇性的旋律,令其充滿譏諷的內容增添更迷人的色彩,讓處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之中的人們為之傾倒,更讓 "O Fortuna" 在這八十年來成為家傳戶曉的古典音樂名曲。

圖為清唱套曲《布蘭詩集》於 1937 年在法蘭克福的首演照片。奧爾夫最初的創作構思是把音樂融合場景和排舞等設定的大型製作。可是現時《布蘭詩集》大多的演出都是在演奏廳內舉行,並只保留了合唱團和管弦樂團。(圖片來源:Nordfront)


1/ A. G. Rigg, ‘Golias and other pseudonyms,’ Studi medievali, 3rd ser. I8/I (1977), 65-109 at p. 109

頁數: 1 2


最新文章

Discover more from Aura Music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